职业化时代背景下的MTI教育创新与本地化人才培养

王华树 2020-04-06 13:42:13


关注翻译技术沙龙君,网罗翻译行业资讯

微信ID:TranTechno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化网站、游戏、移动应用、自媒体等新型翻译业务的激增,现代翻译项目必须进行分工协作,这些都进一步促进了传统翻译业务和管理方式的变革,翻译服务逐渐从传统的个人或小作坊式转向流程化、协作化、众包化和自动化的模式,翻译职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翻译的内容、对象、领域、方式、工具和手段,以及研究对象和从事翻译研究的队伍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翻译已经进入职业化的时代(杨平2012:9;谢天振2013:4)。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国正在深度参与全球经济和文化治理,翻译人才逐渐转型升级为语言服务人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展对本地化人才培养的研究其价值不言而喻。

本地化人才需求及培养现状与问题

在过去的20多年间,本地化行业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零星企业发展到如今的燎原之势,从最初的单语种翻译到如今的多语种翻译,直至如今已成为一个拥有较多市场份额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本地化服务延伸到包括通讯、航空、机械等在内的各个领域,有向几乎所有垂直一体化产业渗透的趋势。本地化企业业务范围逐渐扩大,行业内部的交流活动持续增多,本地化行业正朝着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崔启亮2013:80)。卡门森斯顾问公司的调查显示,2016年外包总额将会达到402.7亿美元,同比增长5.52%,其中本地化服务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份额,预计市场份额将会在2020年提高到450亿美元(Common Sense Advisory 2016 )。

     

 

本地化是语言技术、翻译技术、软件技术和管理技术紧密结合的服务,其高度专业化分工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本地化涉及的对象包括软件、游戏、网站等内容,这些可以分解成一整套的工程系列活动,如软件编译、本地化翻译、本地化软件构建、本地化软件测试等,每项活动都需要使用特定的技术工具(王华树2013:25)。为此,本地化团队内部分工高度专业化,通常设有翻译、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专员、技术工程师、测试工程师、排版工程师、项目经理等多种角色,他们在本地化实施过程中协同发挥作用。本地化的发展需要大批专业化、职业化和技能化的翻译人才,只有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本地化人才,才能大力推进本地化行业的蓬勃发展。企业国际化对高水平的本地化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全球市场对本地化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MTI教育应该服务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和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战略发展需要,紧密对接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但是,当前的本地化人才培养并不尽如人意。

从2007到2019年,虽然全国有253家高校开设了翻译硕士专业,但是培养目标狭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绝大多数学校只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对市场需求的本地化能力关注不够,人才同质化严重,未能赶上翻译教育职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步伐,造成当前全国范围内本地化人才极其欠缺。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09月,全国只有三所高校(广外、北语、西外)开设本地化专业方向,每年毕业生不超过70人。本地化市场所需人才存在较大的结构性缺口,无法满足目前语言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此,加强本地化专业教育势在必行。

本地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及策略

针对本地化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高等院校应该以语言服务市场需求为导向,突破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定位,对现有的翻译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加强专业方向翻译人才培养,避免人才同质化现象。培养本地化人才应采取学校教育与语言服务企业实践相融合的方式,强化行业协会、本地化企业以及本地化培训和咨询机构的作用,以适应语言服务业变革之下的新兴工作模式。

第一、加强本地化能力建设。传统的翻译教育注重翻译能力的培养,对本地化管理能力(本地化工程管理、本地化流程优化等)、本地化业务能力(多媒体本地化、多语言营销等)以及本地化技术能力(本地化翻译技术、国际化软件开发、本地化工程技术等)等不甚关注。只有准确定位能力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本地化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为此,建议当前MTI院校在设立的口译和笔译培养方案中,增加本地化相关的课程,在培养学生口译和笔译能力的同时,强化和提升学生本地化技能。

第二、加强本地化专业方向建设。在经济和语言服务较为发达的地区,逐步增设本地化专业方向。此方向可以是“国际化与本地化”或者“本地化管理”等。专业定位旨在让学生了解本地化市场,熟悉本地化翻译规则和基本流程,熟练掌握国内外主流的本地化软件在本地化项目中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全面的本地化知识与技能,胜任大型本地化项目运作和管控。比如,北京语言大学紧跟时代需求,大胆创新,开设了国内首个本科的本地化专业方向,采用“二减一加”的模式培养本地化人才,即减少部分课程的学分、减少不必要的课程,采取多种形式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出语言与技术结合的本地化复合型人才。

         

 

第三、加强本地化课程体系建设。在职业化大背景下,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借鉴国外同行的经验,完善本地化课程体系,为多元化的本地化教育提供全面支持。以广外本地化专业方向为例,该方向开设有“本地化与国际化”、“国际化营销”、“软件本地化”、“网站本地化”、“本地化项目管理”、“本地化排版”、“语言服务工作坊”等系列课程,形成了由浅入深的课程体系;广外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了大量的实践环节,深入贯彻“项目进课堂”、“项目经理进课堂”、“企业流程进课堂”等教学理念,学生在本地化项目中体验包括本地化翻译、本地化项目经理、本地化工程师等各种角色并迅速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

第四、加强本地化师资建设。MTI办学单位应结合市场需求开拓新的领域,积极探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实际需求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尤其是要加强语言服务用人单位和语言服务企业之间的协作,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培养本地化师资。当前可行的方案包括:(1)改变传统教师认证观念,聘用具有丰富经验的本地化专家到高校担任授课教师,将本地化的译作、译著、本地化项目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成果纳入到师资能力评估指标之中;(2)积极参加中国译协、WITTA、MTI教职委以及其他专业机构提供的本地化培训,促进师资能力转型,提升教师的本地化教学水平;(3)加强与本地化企业的合作,委派教师深度参与本地化企业的项目实践,逐步建立本地化实习、就业一体化机制;(4)积极开展国际性、区域性师资交换和共享,聘用周边地区具有实战经验的本地化师资来校任教等。

结  语

语言服务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本地化服务作为语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语言能力战略中基础性、先导性的服务支撑。翻译的职业化发展和高新技术的深入发展将促进本地化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对本地化教育提出了诸多挑战。打造高素质人才是本地化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当前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教育机构应及时响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调整培养定位,创新培养模式,发挥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坚持产学研协同发展路径,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打造本地化专业特色,为行业持续输送职业化、多元化的本地化专才,这样才能满足国家职业化人才发展的战略需求,积极推进国家语言服务建设和国家语言能力建设。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2NxBhaNBYvauFmCAaK44_A

参考文献

[1]Common Sense Advisory[R]. The Language Services Market: 2016.

[2]崔启亮.本地化项目的分层质量管理[J]. 中国翻译,2013,(2):80-83.

[3]王华树.语言服务行业技术视域下的MTI技术课程体系构建[J]. 中国翻译,2013,(6):23-28.

[4]谢天振. 论翻译的职业化时代[J]. 东方翻译,2014,(2):4-9.

[5]杨平. 拓展翻译研究的视野与空间,推进翻译专业教育的科学发展[J]. 中国翻译,2012(4):9-10.

欢迎关注沙龙君个人账号


参考来源